2025-10-12 11:43 点击次数:114
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4日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,称武器才能确保一个国家的和平。他表示,现在就阻止俄罗斯扩大战事的成本,要比未来便宜得多。
2025 年 9 月 27 日,联合国大会第 80 届会议高级别辩论现场出现了一幕引人注目的场景:当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走上演讲台时,会场中央及右侧区域的座位大片空置,原本应坐满代表的区域,仅零星散落着几名外交官,这种 “用空椅子表达立场” 的无声抗议,成为俄乌冲突在多边舞台上的又一缩影。
更激烈的对抗发生在演讲结束后,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基斯利察立即召开记者会,直指拉夫罗夫在 “粮食出口协议” 与 “战场局势” 两大核心问题上 “公然撒谎”,双方的激烈交锋再次将俄乌矛盾推向国际舆论焦点。
展开剩余88%拉夫罗夫此次联大演讲的核心,是为俄罗斯的对乌政策辩护,并呼吁国际社会 “客观看待冲突根源”。
他在演讲中强调,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初衷是 “应对北约东扩带来的安全威胁”,指责西方长期向乌克兰输送武器 “只会延长冲突、加剧人道危机”。关于备受关注的粮食出口问题,拉夫罗夫表示,俄罗斯始终支持 “黑海粮食倡议” 的延续,甚至已主动为乌克兰粮食出口 “提供安全通道保障”,但西方却 “故意忽视俄罗斯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制裁困境”,导致俄罗斯小麦、化肥难以进入国际市场,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。
他特别提到,2025 年上半年,俄罗斯通过非黑海路线向非洲国家捐赠了 12 万吨粮食,“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”。
但现场的空椅子,显然传递出不同的态度。据联合国秘书处事后统计,当天缺席拉夫罗夫演讲的国家代表超过 40 个,其中包括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北约成员国,以及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,甚至部分曾与俄罗斯保持中立立场的拉美国家代表也选择离场。
这种集体缺席并非偶然 —— 早在演讲前一天,乌克兰就通过外交渠道呼吁 “国际社会用行动抵制俄罗斯的虚假宣传”,基斯利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 “面对谎言,沉默就是纵容”。
而部分离场的外交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缺席是 “对俄罗斯持续军事行动的抗议”,也是 “对乌克兰主权的声援”,这种表态让空椅子不再只是简单的座位空缺,更成为国际社会立场分化的直观象征。
乌克兰对拉夫罗夫的指责集中在两大关键问题上,且均提供了具体证据支撑。第一个被质疑的 “谎言” 是关于黑海粮食倡议的实际执行。
基斯利察在记者会上展示了一份由乌克兰、土耳其联合监测的航运数据,数据显示 2025 年 7 月至 9 月期间,俄罗斯海军在黑海海域对 12 艘粮食运输船实施 “无理由拦截检查”,平均每艘船的滞留时间长达 72 小时,远超协议规定的 24 小时上限,其中 3 艘船因 “涉嫌携带军事物资” 被扣留,最终经土耳其调解才得以放行。
基斯利察强调,这些拦截行为直接导致乌克兰粮食出口量较去年同期下降 35%,“拉夫罗夫口中的‘安全通道’根本名不副实”,他还拿出一段船载摄像头拍摄的视频,画面中俄罗斯军舰近距离跟随粮食运输船,船员通过无线电发出 “改变航线接受检查” 的指令,以此佐证俄罗斯 “破坏粮食出口协议” 的行为。
第二个争议焦点是拉夫罗夫对战场局势的 “不实描述”。拉夫罗夫在演讲中称 “俄军已控制顿巴斯全部关键节点,乌克兰反攻行动已彻底失败”,但基斯利察当场反驳,公布了乌克兰国防部的最新战场报告:在哈尔科夫州南部,乌克兰军队于 9 月 25 日发起局部反攻,收复了面积约 120 平方公里的失地,包括战略要地沃尔昌斯克,俄军被迫后撤至奥斯科尔河对岸。
在扎波罗热州,乌军摧毁了俄军 3 个弹药库和 1 个雷达站,暂时遏制了俄军的进攻势头。基斯利察还引用了国际人道主义组织 “无国界医生” 的实地报告,指出俄军在赫尔松州部分地区 “强制迁移当地居民”,目前已有超过 8000 名平民被转移至俄罗斯境内,“拉夫罗夫声称的‘保护平民’,本质是对人权的侵犯”。
为增强说服力,他还播放了一段乌克兰平民的采访视频,视频中的老人讲述自己 “被俄军士兵要求在 24 小时内离开家园,否则将被视为‘敌方人员’”。
面对乌克兰的指控,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迅速回应,指责基斯利察 “编造数据、伪造证据”。他表示,俄军对粮食运输船的检查是 “为了防止乌克兰利用粮食通道运输武器”,且所有检查都 “严格遵循国际法和黑海协议规定”,所谓的 “滞留时间延长” 是因为部分船只 “未按规定申报 cargo 信息”。
关于战场局势,涅边贾强调沃尔昌斯克的 “收复” 只是乌军的 “战术性短暂推进”,俄军已调整部署,计划在未来一周内 “重新控制该区域”,而 “强制迁移居民” 的说法更是 “无稽之谈”,实际情况是 “帮助平民撤离战火纷飞的危险区域”,且所有迁移都 “基于平民自愿”。
双方各执一词,现场记者提问环节很快演变成又一轮激烈辩论,联合国新闻中心的直播画面一度因声音嘈杂被迫调低音量。
这场交锋的背后,是俄乌在国际舆论场上的持续角力。对俄罗斯而言,拉夫罗夫的联大演讲是争取国际社会理解、尤其是争取发展中国家支持的重要机会 —— 近年来,俄罗斯通过 “金砖国家”“上合组织” 等多边平台,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,试图打破西方主导的舆论封锁,此次演讲中多次提及 “发展中国家利益”,正是为了巩固这一合作基础。
但现场的空椅子表明,西方阵营的舆论施压仍具影响力,俄罗斯想要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,仍面临不小挑战。
乌克兰的激烈反应,则更多是为了维持国际社会的援助支持。随着冲突持续超过三年,部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态度已出现松动,德国、法国等国近期多次呼吁 “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”,美国也因国内大选临近,对乌援助预算面临缩减压力。
在这种背景下,乌克兰急需通过 “揭露俄罗斯谎言” 的方式,证明冲突的正义性与自身的困境,从而争取更多援助承诺。基斯利察在记者会结尾明确表示,将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 “俄罗斯破坏粮食协议” 的证据,要求安理会就此召开紧急会议,这一举措显然是为了进一步扩大舆论影响,向俄罗斯施压。
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明显分化。发展中国家代表大多保持中立,印度常驻联合国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应尊重各国的主权与安全关切,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分歧”,巴西则呼吁 “俄乌双方重启谈判,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”。
而西方阵营则坚定支持乌克兰,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称拉夫罗夫的演讲 “充满误导性信息”,英法德等国也发表联合声明,指责俄罗斯 “继续破坏地区和平稳定”。
这种分歧再次凸显,俄乌冲突不仅是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,更是一场涉及全球秩序、利益分配的复杂博弈。
从实际影响来看,此次联大交锋并未推动局势向缓和方向发展。拉夫罗夫演讲结束后,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 “大规模军事演习”,出动超过 50 艘舰艇和 300 架战机。
乌克兰则在西方的支持下,宣布从美国接收首批 “爱国者” 防空导弹系统,双方的军事动作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。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冲突双方表态后发表声明,呼吁 “所有国家保持克制,避免采取可能激化矛盾的行动”,但这一呼吁在激烈的对抗中,显得格外微弱。
结语这场 “空椅子与谎言指控” 的联大博弈,最终以双方立场的进一步固化收场。对俄罗斯而言,空椅子是西方施压的象征,却也坚定了其 “打破舆论封锁” 的决心。
对乌克兰而言,指控俄罗斯撒谎是争取援助的手段,却难以改变冲突长期化的现实。在可预见的未来,俄乌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的交锋仍将持续,而联合国作为多边机制的核心平台,能否在这场博弈中发挥建设性作用,不仅关乎俄乌冲突的走向,更影响着全球多边主义的未来。
发布于:河南省